韩城司马迁祠吊古
2021-11-03 11:00:43
  • 0
  • 0
  • 15
  • 0

该文作于2002年5月8日,名为《拜谒司马迁祠》,2002年10月收入谷培生散文集《崇尚自然》。2021年11月3日修改。

       韩城司马迁祠吊古

       谷培生

       2002年五一假期,我带安塞党校同仁到合阳、韩城、平遥、祁县、太原、离石、柳林、绥德等地旅游。这是我第二次到韩城,再次拜谒了位于韩城芝川镇东南高岗上的司马迁祠。

       由芝川镇向东过芝秀古石桥,就到了祠区,只见迎面有一木牌坊,额书“汉太史司马祠”。过牌坊,沿古石道而上,又有一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告诉来人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敬仰。站在“高山仰止”前,看游人如织,我为文章千古事而高兴。一部《史记》,使司马迁祠俎豆千秋,“历汉唐五代宋元明,问诸作家,谁堪并驾”!

       穿过“高山仰止”牌坊,是砖铺坡梁,俗称“神道”,有宋代建的山门。为什么说俗称“神道”呢?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司马迁应该是“神”。其所以“俗称”,是因为司马迁从来没有被统治阶级封“神”赐“号”——两千多年来,无数德能才绩都不能望太史公项背的文臣武将,被统治阶级封“神”赐“谥号”,唯独“史笔壮山河,拳忠光日月”的司马迁既没封“神”又没赐“谥号”,这是文史的悲哀。据说康熙年间,韩城知县曾为司马迁请谥号,不仅没有得到批准,还被康熙皇上驳斥了一通。连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的爱新觉罗·玄烨尚且如此,其他皇帝就可想而知了。

       过宋建山门,是99级台阶,有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牌坊大约是印证吧。

       过“河山之阳”牌坊,就是祠院,院门额书“太史祠”三个遒劲大字。院中建有献殿、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献殿5间,殿内有宋、金、元、明、清各代碑碣65通。寝宫3间,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正中神龛上题书“穆然清风”,内有宋代泥塑司马迁全身坐像,高140厘米,身穿红袍,手扶玉带,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显出严肃认真的神情和抱负不凡的气概。伫立在司马迁塑像前,看这位受过宫刑可能没有长须而此处长髯飘飘的太史公,我的心中涛翻浪卷。司马迁是一种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然而他却在暴政的高压下,宛转地生活,忍受了横逆的摧伤,饮下了大苦毒与大耻辱的血泪酒,“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暴政和权威绞杀人性,是从不分贤愚的。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一样:“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况司马迁一介书生耳!

       寝宫后为司马迁墓,原为土冢,元代世祖忽必烈下令砖砌围裹,嵌有砖雕八卦图和花卉图案16幅。墓高2.15米,形似蒙古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形若蛟龙。祠旁近年迁建三圣庙献殿、禹王庙献殿、彰耀寺等三组元代建筑,陈列司马迁生平及全国六十多位书法家写的《史记》格言警句。踟蹰在司马迁墓旁,我有一种走进蒙古人墓区的感觉。权贵为什么常常用自己的观念、立场、思想来诠释历史呢?

       我觉得王达村(生平不详,清光绪年间韩城知县王增琪幕僚)题司马迁祠墓联写得好:

       史笔堪允寿世,历汉唐五代宋元明,问诸作家,谁堪并驾;

       我生自愧不才,读诗书三易左公谷,得大文章,因此服膺。

       司马迁谥号一字无,文章千古传。据说胡耀邦任总书记时参观司马迁祠后说太史公“生前凄凄惨惨,死后冷冷清清。”我不知他人以为如何,我是很欣赏司马迁祠一副对联的:

       青山埋白骨,读壁上诗句,慨知遇难逢,雨冷风凄来鹤唳;

       翠柏映黄河,看岭头景物,真无奇不有,涛翻浪卷似公文。

(2002年5月8日作,2021年11月3日修改)


阅读、转发文图,体现一个人的趣味、修养和见识

创作不易,赞赏随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