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培生:横山寄阁寺谷氏传奇——横山寄阁寺   精致又神奇
2018-11-13 20:40:09
  • 0
  • 0
  • 140
  • 0

现发出我们《视界观》杂志2018年11月上半月刊(总第027期)116-119页刊发的《横山寄阁寺谷氏传奇——横山寄阁寺,精致又神奇》。寄阁寺庙宇于2018年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指导,请宣传。

       横山寄阁寺谷氏传奇——横山寄阁寺 精致又神奇

       谷培生  

       榆林市横山区城东二十公里处有一条河,叫黑木头河。由南向北流经韩岔、殿市、响水三个乡镇的黑木头河流域,叫黑木头川。黑木头川,有许多名胜古迹、掌故传说。

        陕北庙宇,横山较多;横山庙宇,黑木头川最多。

       横山区殿市镇雷梁村有一个叫寄阁寺的小山村,西北距横山城区约25公里,东北距殿市镇约20公里,东南距韩岔镇约20公里,西南距塔湾镇约40公里,极其偏僻。

       寄阁寺四山环抱,像个盆地,盆中沟梁峁塌星罗棋布。中间,两座山峁大小头互补。北面的山峁上有一座寺院,叫寄阁寺;山峁西、北环绕着一个小山村(如今有一半住户搬到了俗称玄梁的东北山上),村名也叫寄阁寺。村庄与庙宇同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村因庙而得名。

       地不怕偏僻,有文化则名。寄阁寺于2002年4月被列为“横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被列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精致

       寺庙,历来都占尽地利与风水的先机,成为一方名胜。寄阁寺群山环抱,依峁而建,坐坎朝离,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气宇恢弘,典型的陕北窑洞式的两进四合院建筑群。寺院内绿树成荫,清幽寂静。坐北朝南的正殿,建在1.08米高的月台上,东厢殿坐东向西,西厢殿坐西向东,南面倒座山门殿。“三霄圣母殿”“真武祖师殿”“关帝庙”等,高低不一,宽窄不等,然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匀称。

       寄阁寺庙宇的外观立面看似简朴,但檐头砖雕精细,盘龙屋脊附以筒瓦屋面与排山沟滴,清晰淡雅,凝重脱俗,不失昔日恢弘气势。正殿门面墙上刻着一副楹联:“佛国三千金世界,天宫百万宝莲台。”笔力苍劲,字迹秀丽,蕴含丰富,意境深远。对联条幅边框砖雕精巧,线条流畅,极尽功力,与庙宇相得益彰,给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感染力。庙宇内四十余幅明、清时所绘壁画基本保留完好,壁画用笔工巧,色彩艳丽,浓淡分明,人物众多,比例适中,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画灵活地运用了多种描绘手法以彰显出节奏、错落、虚实等画意,堪称古庙堂绘画之精品。

       寄阁寺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铁钟,高三尺四寸,围七尺八寸,重五百余斤,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钟声依旧洪亮悠扬。洪钟花纹秀美,铭文清晰。洪钟正面有一幅阳文铸造的帝王牌位,铭文“皇帝万岁”,似乎在诉说这里曾有皇帝隐居。

       “横山论坛”网于2018年9月24日(戊戌中秋)发出《横山名寺——距今1445年的历史》(原文如此,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横山寄阁寺:一座在公元1445年就曾兴盛的古寺”)一文,说:“明武宗正德六年,寄阁寺住持僧‘通觉’功德主‘任大斌’,为寺庙铸了五百多斤重的一口洪钟。此钟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如今依然洪亮悠扬,是明代铸造技艺高超之见证。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钟上铭文记载:住持僧‘通觉’请其师傅华叶寺的住持‘清浩’为此钟开光庆典。可见寄阁寺在明朝正德年间佛事活动就已经是非常正规。在寺庙不远处有禅堂窑遗址,周围还挖出过许多和尚的墓葬,更证实了当时的香火鼎盛。寺庙大约在明朝末年,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本地人口减少,香火中断,僧侣逃亡,渐渐地衰败下来。现存还有清光绪九年重修关帝庙的一通残碑,碑文记载:同治七年,回民起事,寺庙所有木质结构均被大火焚烧,仅留砖石结构的窑洞。”

       寄阁寺的洪钟是寄阁寺庙宇的重要法器,据说,洪钟在使用前,要请大德高僧主持开光仪式。据记载,曾经有九十九位僧侣一起在寄阁寺做法事,其场面之宏大,不难想象。

       寺院内外还有石雕双龙碑头、石香炉等,庙檐下有精美的砖雕人物、动物图案和对联等,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鉴赏价值。

        传说神奇

       横山黑木头川一带,几乎没有没庙宇的村子,几乎没有没传说的庙宇。相比之下,寄阁寺的两个传说,最为神奇。

       其一,寄阁寺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避难之所。古代,在寄阁寺村的寺壕涧上,有一座胜菓寺。寄阁寺的三殿门内存放着一通双龙碑头的方形碑,落款处有“远古……明……胜菓寺主持清莲……”等字样,碑文残缺,碑面斑驳,虽然难以厘清全文,但能说明寄阁寺原名为“胜菓寺”的传说。原正殿内的一通古碑上记载:明朝初年有一“阁老”,政治避难,带着数人隐姓埋名,寄居于胜菓寺。“阁老”济贫扶弱,扩建庙宇,广行善事。至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胜菓寺金碧辉煌,华丽壮观,声誉鹊起,香火鼎盛,僧侣九十九(传说胜菓寺以及后来的寄阁寺,僧侣只能九十九,不能上一百)。“阁老”仙逝后,尸骨埋葬在胜菓寺西300米处(今寄阁寺正殿正神座下),胜菓寺更名为寄阁寺。“横山论坛”《横山名寺——距今1445年的历史》一文,持此观点。

       其二、寄阁寺是大顺永昌帝李自成的避难之所。这是“李自成洪门天地会研究”者的一家之言,见2016年10月14日网稿《闯王故里新发现:寄阁寺隐身皇帝,不是建文帝,而是永昌帝!》。文章说:“铸钟落款‘正德六年’,然而在铸钟上的图案中却发现有明末清初洪门天地会日月图形、莲花图案,以及乾坤标志。尤其是铸钟上‘皇帝萬嵗’的牌位图形,竟然和《天地会》洪门资料图‘大明天子皇帝历代万岁万万岁’的简略语句一样。而且,其牌位形状也一模一样。”文章认为这是李自成“造假”所致。文章还说:“与寄阁寺相辅相成的是,寄阁寺村的原住民为谷氏。按照李自成兵败后的善后安排原则,寄阁寺村的谷氏,很有可能,是李自成的爱将谷可成将军的后裔。”

       两种传说,都与皇帝有关。籍贯寄阁寺的作家谷培生对第一种传说抱思疑态度,对第二种传说持否定态度。

       寄阁寺谷姓“培”字辈是家族中目前在世的最高一辈。谷培生对记者介绍说,他 2017年6月9日在北京与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等专家学者研讨他主笔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北魏王朝》,期间谷培生向毛佩琦教授问起李自成的下落,毛佩琦教授认为出逃、隐居,都没有可能。

       谷培生还说,寄阁寺谷姓,从目前的两处祖茔推算, “培”字第9辈,“聚”字第10辈。也就是说,谷氏居住在寄阁寺也就二百多年。而谷可成战死至今已有370多年,期间相差上百年,况谷可成无子嗣!

       至于寄阁寺村一处窑面石墙上镶嵌有巨大的石雕神坛,雕刻着巨幅龙、凤石刻,还有一处窑面石墙上的石雕像,与河南荆紫关“山陕会馆”的洪门老少两代明王人物图案极其相似,谷培生以为是建筑风格所致。谷培生上溯父亲谷积堆、祖父谷逢春、曾祖父谷启清,世代稼穑。而这些窑,建成年代不会超过两百年。

       寄阁寺,屹立在蓝天下,大山中。红砖绿瓦,塑像壁画,石碑铁钟,留下几多传说,体现一种文化,昭示着辉煌的过去,庇佑着美好的未来。



创作不易

赞赏随意

转发也是支持

创作不易

赞赏随意

转发也是支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