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过小年
2025-02-03 15:16:22
  • 0
  • 0
  • 5
  • 0

明天初七(人七日),献上拙作,博君一哂:不管哪一天过小年,都是好日子。过小年的核心思想,是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

问君过年好!——小年好!一年好!年年好!

        我记忆中的过小年

        谷培生

       我每天早上发一段“谷雨原创文章摘录”到微信朋友圈,今天发第877条,按惯例在“摘录”前写了几句祝福语:“2025年2月3日。正月初六。陕北部分地方过小年。今天(2月3日 22:10:13)立春。立春之前甲辰年,生的孩子属龙;立春之后乙巳年,生的孩子属蛇,即龙年与蛇年交替日。一年之计在于春,送上美好的祝福!”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哪天过小年?

       据我所知,陕北过小年,部分地方过初六,部分地方过初七。我以为这不矛盾。过初六是晚上过,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除夕)年夜饭。过初七等于过大年初一。小年是初七(人七)。

       关于“正月初七(人日)”的记载,以西汉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的《占书》为早。书中提及:“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转引自《事物纪原》)由此可归纳出两点:一是当时不仅有“人日”,还存在六畜之日与五谷之日;二是其本质是通过占卜祈求全年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收。《燕京岁时记·人日》也提到,初七日谓之人日,当天天气晴明则预示人生繁衍。这显示了古人通过人日天气来预测人的生育繁寡和健康疾疫的占卜行为。

       “人七日”的第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由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羊、猪、牛、马的生日,第七天是人类的生日。故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人七日”的再一种说法,是基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前六天依次造出了天地万物,第七天创造出了人类。

       “人七日”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道教的祭典仪式。如《三元品戒经》记载,正月七日是天地水三官之日,可修斋。《谈荟》也提到,正月七日北极元天真武上帝午时下降,且该日是三会日,宜修延神斋。这些记载表明,正月七日有道教祭典天神的重要活动,因此被视为道教祭典仪式的反映。

       女娲创世说、盘古开天地说、道教祭神说,大同小异——正月初七对应人类。

       “人七日”兴于晋。晋朝开始兴起在“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形的习俗,称为“人胜”。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赠,登高赋诗。”(引自《太平广记》)此后,“人日”转变为“人胜节”,与占卜行为脱离关联。

       “人七日”盛于唐。唐朝时,“人胜节”期间皇帝常有宴请群臣的活动,如李义的《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中所述:“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从诗题及内容可窥见当时节日活动的盛况。

       “人七日”淡于宋。两宋诗文,鲜少提及。

       至少网上刷屏的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我是这几年才从手机上看到。——有人说,南北方的小年日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朱元璋的圣旨到达的时间差了一天。开玩笑,圣旨从应天府(南京)发出,能到了嘉峪关,到不了两广?

       百度上说解说: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

       我的记忆中,陕北的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的日子。灶神,又称灶王、灶君,是中国古代的司饮食之神。陕北人敬畏神灵,称灶君叫灶妈爷、灶王爷;称佛庙是佛爷庙、老佛爷庙。据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汇报一年的工作(述职),地下的人类进入年关。

       送灶(或称辞灶),是指将灶神送上天的传统民俗活动。灶神在中国家庭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初由厨房的主妇主持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春节期间的重大祭祀之一,成为年节习俗的一部分。

       古代祭灶的习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根据《淮南子·泛论训》的记载,古人祭祀灶台、门板、扫帚等家庭常用物品,表达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感恩。东汉时期,灶神的祭祀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并与土地神的祭祀相结合,土地神的祭祀被视为对农业生产的尊重。宋朝时期,送灶习俗更加盛行,家家户户会祭祀灶神,以祈求新一年的平安与顺利。明清时期,送灶仪式开始通过烟火、祭品等方式来进行,其中包括敬香、供奉瓜果、肉类及糖瓜或饴糖等。

       腊月二十三,灶神离家去天庭。腊月二十三,陕北家家户户会举行送灶仪式,传说灶神将上天报告家中的善恶。七天后,灶神返回人间,与各路神祇一同过年。接灶仪式通常在除夕夜或午夜进行,新的灶神像会贴在厨房的神龛或墙上,并进行香火祭祀。

       我观送灶,和老百姓欢送到上级部门述职的官员差不多。

       用糖让灶神口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糕,一是让灶神高高兴兴去,报喜不报忧;二是把灶神的嘴黏住,少说几句,以免言多有失。范成大的《祭灶词》说得透彻: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兮! ”

       至于吕蒙《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另当别论。

       腊月二十四,灶神到达天庭言事。——我以为这才是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原因。北方关注出发时的打点;南方关注汇报时的打点。

       不管哪一天过小年,都是好日子。小年,正月初七(人七日)的核心思想,即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

       胡写一通,说明几句:不是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要有主旋律,不低级下流就行,能逗人一乐也可。口技演员学狗叫、驴叫,有何不可。

       我的作品,如小孩弹杏核,博君一哂。问君过年好!

       小年好!一年好!年年好!

       2025年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

感谢阅读,感谢转发,

感谢指导,感谢赞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